|
|
联系我们 |
|
|
|
| |
资讯动态 | News |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动态 |
经济复苏:数量质量难兼顾 |
|
浙江天恩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09-06-12 08:01:39 |
6月10日,上证指数重新站上2800点,香港恒生指数则大涨4%。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怀疑中国经济正走向复苏——上海股市上次见到2800点还是10个月前的事情。经济的很多领域都出现了积极的信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5月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4%,其中乘用车增长了47%。一些汽车经销点出现了久违的新车型断货现象。
 受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项目大批上马带动,预计即将公布的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再创新高。今年前4月投资增速已经达到30.5%。昨天公布的cpi和ppi数据,分别为-1.4%和-7.2%。虽然物价仍处在负增长的区间,但考虑到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因素,通货紧缩的趋势实际并未恶化,央行目前低利率政策面临的压力也不大。
 复苏的乐观迹象背后,隐忧仍存。中国经济过去的经验是,增长的数量和质量往往难以同时兼顾。决策者急于遏制经济下滑,允许银行信贷井喷式增长和大批新建项目开工。短期之内,投资拉动了对原材料、设备的需求,但未来的盈利前景还是未知数。在出口依然疲软,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新建项目投产可能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的问题。一些政府投资的具有公益性的项目,如高速铁路,短期内干脆处于亏损状态。
 更令人忧虑的是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4万亿投资中,中央财政出资仅占四分之一。地方政府发债和提供隐性担保的贷款实际成了新建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中国地方政府的财力实际上不如中央政府(国税地税分成的结果),其债务总量缺乏透明的统计。地方政府所用的“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主要的资产就是土地,除了土地出让金之外缺乏稳定的现金流。银行为了竞争贷款市场份额和争取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往往忽视了对地方政府未来偿债能力的考核。这恰恰可能是未来坏账形成的隐患。
 流动性的大量增长效果集中表现在资产价格而非实体经济上。近几个月,房地产成交量连续数月出现大幅增长,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却没有同步跟进;股市连连创出新高,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却落在后面;银行贷款大幅流向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私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缺少明显改善;社会就业矛盾依然突出。
 另一方面,通胀反弹预期在增加,6月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70美元,这些因素在5月的cpi中都没有反映。中国钢企的进口铁矿石的长期合同僵持不下,铁矿石现货价格已经涨至近4个月的高点。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和市场投机一样回暖,经济将面临“滞胀”的风险。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不是规模更大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是提高增长质量的深层次改革措施,其参照标准将不止gdp和股指,还应包含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环境、能耗等多重指标。
 联系作者:zheng.wu@ft.com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
|
|
[关闭窗口] |
|
|